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台安县人民政府

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台安县人民政府
    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2-12-12 15:22来源:县政府办作者:王作旭点击:

    ——2002年12月12日在台安县十五届人大一次会议上

    县长     麻德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工作的基本回顾

     

    五年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本届政府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圆满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九五”计划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实施取得重大进展,开放型县域经济格局初步形成,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显现出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9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是1997年的1.8倍,年均递增14.5%,发展速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全省排名由1997年的第17位上升到第12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4亿元,比上年增长10.8%,是1997年的1.6倍,年均递增10%;第二产业增加值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1%,是1997年的2.1倍,年均递增1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亿元,比上年增长21.8%,是1997年的2.6倍,年均递增20.8 %。地方财政收入突破亿元大关,预计实现11,577万元,比上年增长33.1%,是1997年的2.3倍,年均递增17.9% ,全省排名由1997年的第37位上升到第26位。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3,080元,比上年增长12.3%,是1997年的1.4倍,年均递增7.3%。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是1997年的3.8倍,年均递增31.2%。

    经济结构调整效果明显。坚持巩固提升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在运行质量不断提升的基础上,三次产业比例由41:40:19调整到33:42:25。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优质米、肉食鸡两大龙型产业群体。县高科技农业园区等10个现代农业园区、14个村外牧业小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较好地发挥了示范牵动作用。实施了“绿色行动计划”,形成了嘉禾绿菜、聚源大米和八角台无公害农产品等绿色品牌。嘉禾绿菜在沈阳供不应求,成为省内绿色蔬菜知名品牌。八角台无公害农产品荣获2002年中国国际专利技术与产品交易会金奖。“科技入滩”工程破解了滩地种植难题,收到了良好效果。籽种农业开始起步,兴建了万泰种业育苗基地、亚新万头种猪场、小尾寒羊种羊场和南美白对虾、淡水蓝鲨养殖场。实施了以“公仆林”为代表的退耕还林等六大重点造林工程,累计造林16.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21%提高到27%,跨入省造林先进县行列。工业经济整体素质明显提升,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深加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轻工等四大主导产业和康博士系列大众药、双企牌餐巾原纸等32个重点品牌。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改扩建了黄沙农贸大市场,兴建了桑林镇农贸综合市场、富家镇辽西大市场等各类流通载体,总投资达2.8亿元。金色谷农资连锁超市、为农服务借记卡等现代流通业态开始兴起。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了6个百分点。民营企业发展到402户,华油化工厂、黄沙火柴厂等骨干民营企业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明显的牵动作用。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7%,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体。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取得新突破。建设开放型县域经济已经成为全县人民的共识,大开放、快发展的观念深入人心。确立了经营城市、建设“四区”的工作思路,并以之作为对外开放的战略切入点和突破口。开发运营老区,强化商业服务功能;开辟建设新区,突出行政文化功能;建设工业园区,以工业化拉动城市化;建设农业园区,以农业园区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城市建设的“北扩西进”和“四区”格局的初步形成,对招商引资的多元牵动作用逐步显现。五年累计引进域外投资项目726个,到位资金15.7亿元,其中超千万元项目31个,超亿元大项目10个。工业园区初具规模,建成区面积已达2.7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14家,其中投资超亿元的项目5个,计划投资11亿元,到位资金4亿元,将成为大项目基地、工业经济的集聚中心和新的经济增长源。引进金象塑料、优良智邦等8个外资项目,外资调入额累计达1750万美元。手工艺品、服装等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柳编、羽毛等手工艺品已发展到12大门类3000多个品种,畅销中东、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占据了全省手工艺品的半壁江山,全县外贸出口供货额累计达22.8亿元。

    经济发展的软硬环境明显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实施了五大出口拓宽、老区开发、护城河治理、城乡电网改造、路宅分离等一批重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乡建设总投资达6.8亿元。实施了鞍羊公路、沈盘公路和库二公路拓宽改造,完成了双沙公路和部分乡村道路的改造,公路建设总投资达1.5亿元。推进了城市资产运营。启动了行政新区一期建设工程,行政办公大楼主体框架工程已经竣工。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实施了浑河、绕阳河全线整治和各大中小河流的重点险工治理,总投资达1.2亿元。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圆满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撤乡并镇任务,党政机关行政编制精简22%。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审核、核准事项275项。创建了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镇场便民服务中心,建立了民主评议、部门承诺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深入开展了“绿色通道”和“无毒无黑县”创建活动,对外开放的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普九”、“普实”高水平通过省政府验收,教育资源实现优化配置,成立了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全县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扩建了恩良医院和中医院病房楼,组建了台安正骨医院,医疗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开展了“婚育新风进万家”和计划生育村民自治活动,计划生育率达97%以上。实施了省广播电视光缆综合信息台安入网等工程。成立了县政府网站,推进了政务信息化进程。重点实施了“双百”工程,五年累计提供就业岗位20,572个,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初步建立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四个险种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框架,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29,335人,养老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个人帐户建帐率和微机录入率均达到100%。完成了41户国有企业7,838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任务,启动了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弱势群体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扩大到4,929人。民兵、统计、物价、审计、技术监督、环保、土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广场文化、大院文化等系列文化活动丰富多采,《台安风》、“文化墙”独具特色,对弘扬先进文化、树立对外开放新形象起到了重要作用。深入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城乡人民的文明程度和思想道德素质明显提高。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人民群众的社会监督,认真受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议案和提案,办结率均达100 %。坚持依法治县和以德治县相结合,“四五”普法和“三官三进”活动成效显著,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日益增强,法制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依法、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五年来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质量型、商品型、外向型的优质高效农业刚刚起步,农产品加工率、商品化水平较低,缺少品牌和名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竞争力不强;工业缺少大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工业企业单项规模小,总体数量少,扩张速度慢,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还没有迈出实质性步伐;第三产业发展滞后,新兴服务业、现代流通业态还存在空白,网络化、信息化水平较低。在招商引资方面,项目意识不强,招商引资方式、方法落后,渠道不宽,总体素质不高,软硬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在财政建设方面,地方财政收入虽然增幅很高,但仍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和社会跨越发展的需求,与公共财政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 在人民生活方面,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多、困难多、压力大,一部分城乡群众生活还较为贫困。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有些部门和干部的创新突破意识不强,工作主动性不够,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上述问题,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

     

    新一届政府任期的五年,是本世纪头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关键五年。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构想和县第十二次党代会确定的“四个历史性跨越”的奋斗目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集全民之智,举全县之力,全面建设开放、文明、富庶的新台安。

    今后五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省县(市)上游水平,城乡居民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人民过上比较宽裕的小康生活。国内生产总值确保以15%左右的速度递增,实现翻一番。三次产业比例调整到22:48:30,初步形成工业牵动,结构合理,三次产业相互融合、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地方财政收入与国民经济同步增长,突破2.2亿元,实现翻一番,并适应社会全面发展的需求,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城镇职工年均工资突破9,000元,力争达到10,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4,200元。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覆盖面均达到100%。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社会公益和福利事业全面发展。弱势群体住房难、就医难、入学难等社会问题得到基本解决,实现老有所养、困有所帮、弱有所助、病有所医。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技教育全面进步,人民群众多样化物质文化需求基本得到满足,过上较为宽裕的小康生活。

    ——形成以绿色农业为特色、龙头企业为牵动的农业经济新格局,建设和发展符合国际标准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建成县高科技农业园区、大麦科生态农业示范区等20个现代农业园区,玉米、蔬菜、经济田等3个万亩全程机械化示范区。以小柳河、辽绕运河、辽台排干为重点的集排灌于一体的蓄水工程体系初步形成。绿色优质农产品发展到80万亩;牧草发展到20万亩,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22万头、20万只、130万头、4,500万只;新增造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50家,农副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达到20个,国家级知名品牌达到5个,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65%以上。生态农业、籽种农业、品牌农业、创汇农业快速发展,现代农业园区、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形成规模。到2007年,农业增加值实现22亿元。

    ——形成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具有新型工业化特征的块状产业群落,逐步建成全省重点的食品加工、新型建材、精细化工和轻工产品生产基地,工业经济的主导作用明显增强。县工业园区规模和效益达到省内县(市)一流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康博士医药化工产业园区和镇场工业小区快速发展,实现分工协作,群体竞争,集科研、加工、营销于一域,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超过100个,亿元以上大项目超过15个。有出口自营权的骨干企业发展到10家以上,建成手工艺品出口关东第一县。年销售收入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骨干企业达到10家以上。省级知名品牌达到10个以上,国家级知名品牌达到5个以上。信息技术逐步渗透到四大主导产业,实现生产流程、资源管理和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形成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格局。到2007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达到48亿元。

    ——形成以现代物流、新兴服务、特色旅游为主要内容的第三产业新格局,建成业态现代、设施先进、功能齐全的流通服务网络。把县城老区建成中心商贸区,使之成为重要的购物中心和商品集散地。城乡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建成10个以上年交易额超亿元的大型专业市场和商业中心区,重点完成京沈高速公路台安段鲜活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规划和建设,使之成为周边地区农副产品的集散中心,成为六城市、京津唐的“菜蓝子”基地。仓储、连锁、专卖、超市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金色谷农资超市成为东北一流的现代农资物流中心。信息、社区、中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西平森林公园、张学良将军出生地、大麦科湿地等特色旅游项目融入沈阳、鞍山旅游圈之中,形成“开发名景、树立名人、包装名品、打造名牌”的发展格局。到2007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翻一番,达到30亿元。

    ——形成以行政新区、县城老区、工业园区、农业园区为框架的城市建设新格局,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型城镇和样板村屯,城市建设达到县级市水平。以中心城区为主体、建制镇为骨干、样板村屯为依托,布局合理、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基本形成。完成4平方公里行政新区基础设施工程,县城建成区面积由9平方公里扩展到17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由6万人增加到10 万人。小城镇的集聚和辐射效应明显增强,非农人口达到17万人,工农差别、城乡差别逐步缩小。建成环城林带,打造园林城市,改善人居环境。城市供水、供暖、供气、供电等公共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城乡道路和公共交通网络较为完备,垃圾处理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城区声环境按功能区基本达标,城市化水平达到65%以上。

    ——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全县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消除文盲。医疗保健覆盖面达到90%以上。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渠道畅通,人民群众参政议政能力明显提高,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显著增强。形成诚实守信、文明守法、平等互助的良好社会风尚,社会稳定和谐,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三、2003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之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的开局之年。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总体要求,确立了新一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即: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落实“一开三促”的战略构想,把开放作为第一战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以项目为核心,深度推进招商引资,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努力建设开放式、生态型、现代化经济强县,全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2003年,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实现56.5亿元,同比增长15.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0.8%。地方财政收入1.3亿元,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3,270元,增长6.2%。城镇职工年均工资7,000元,增长7.7%。固定资产投入9亿元,增长12.5%。

    按照以上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重点抓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全力推进对外开放,千方百计引进项目

    不开放就没有出路,没有项目就不能发展。新的一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以项目为核心,坚持项目立县、项目兴县、项目富县、项目强县,倾全县之所有,尽全民之所能,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上实现大突破。明年招商引资的工作目标是:实际到位资金8亿元,完成合同外资额2750万美元,同比增长25%;外资调入额890万美元,增长11.3%;出口创汇额248万美元,增长18%;出口供货额5.6亿元,增长10%。

    完善大项目滚动推出机制。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大项目库,储备一批、论证一批、推介一批、洽谈一批、签约一批、建设一批,形成滚动发展的良性格局。年内全县要引进3亿元以上项目2 个,亿元以上项目5个,千万元以上项目20个。

    确保重点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快生物山药、耐火材料、甲苯氯化等在建大项目的建设进度;重点推进年产20吨镀锌板、15万吨彩涂板,年产6亿只便携式挤压器,爱家建材超市等已签约大项目的顺利实施;搞好高档面料服装生产线、年产30万吨木浆生产线、大豆深加工、10万亩速生丰产林、牧草种植加工等重点意向项目的跟踪推进。

    全力拓展项目引进的领域和范围。在抓好重点企业和重点工业项目招商引资的同时,努力向城市建设、高效农业、第三产业和社会事业等领域拓展。以韩国、日本、台湾以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为重点招商国家和地区,以跨国公司、国内知名企业为重点招商对象,以园区招商为主攻方向,大力引进劳动密集型项目、农业资源加工型项目、大型企业的配套产品项目和高新技术产业项目。

    加快项目载体建设。扩建县工业园区,创建镇场工业小区,发展康博士医药等工业专业化园区。按照“扩大规模、创立品牌、集聚外资、形成特色”的要求,做好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形成一园多区的发展格局,加速发展块状工业经济。县工业园区明年要完成中心广场、中心主干道路、给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及人工湖、带状公园等绿化、美化工程。启动镇场工业园区的创建工程,年内要有突破性进展。

    健全招商引资运行机制。实行招商引资责任一票否决制,健全完善招商引资的监督激励机制,实行“一岗双责”责任制,本职工作和招商引资工作并重,政府所属部门和单位要组建招商引资专业队伍,并不断加强外语、外经、外贸、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总体素质,做到人员落实、任务落实。健全招商引资领导机制,强化招商引资领导小组、行业推进小组、项目推进小组和招商局的职能,重大项目周调度,重点项目月调度,全面招商引资工作季调度,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工作提供科学的机制保证。

    努力营造宽松的投资环境。政府及所属部门的工作重点要从审批转到服务上来,搞好代理服务、全程服务和跟踪服务,实行全方位服务。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县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镇场便民服务中心,进一步健全跟踪调查、民主评议、部门承诺、县长征求意见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严肃经济建设软环境纪律,着力清除影响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人为障碍、机制障碍和体制障碍,形成诚信优势、效率优势和政策优势,营造宽松和谐的投资环境。

    扩大对外贸易。加大国际市场开发力度,鼓励、支持企业到国外设立贸易机构,开发境外市场。注重引进出口创汇项目,培育出口创汇企业。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手工艺品、优质米、肉食鸡等出口基地和出口专厂建设。积极扶持、鼓励手工艺品集团公司发挥龙头牵动作用,扩大柳编、羽毛等手工艺品生产的总体规模,提高设计、工艺和经营水平,形成集团效应、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

    (二)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和龙头企业,推进生产标准国际化、经营品牌化,提高农业经济整体素质。

    优先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坚持政策推动、园区带动、机制拉动,大力引进和培植龙头企业,引进技术、引进项目,采取组建集团等措施,尽快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群体,使之成为具有多元牵动作用的主导产业。重点推进山药、马铃薯、花生、肉牛、郎德鹅、木材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全年至少引进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5个。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按照国际标准,建设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成县高科技农业园等10个优质绿色农产品生产园区,最大限度地发挥聚源大米、嘉禾绿菜、八角台无公害农产品等绿色品牌的牵动作用,逐步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和无标流通的状态。实施“科技入滩”工程,扩大绿色、高效、早熟作物面积,提高滩地种植效益。搞好国家无规定动物疫病缓冲区建设,发展绿色优质牧业经济,建成村外牧业小区30个,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6万头、10万只、90万头、3,500万只。通过发展绿色农产品,逐步建成市郊绿色农业县。以沈盘公路、旧沙公路、秦沈铁路两翼绿色通道和环城林带建设为重点,全年造林10万亩,为发展绿色农业提供生态保障。

    大力发展籽种农业。把籽种农业作为推动优势农产品发展的先导产业来抓。依托科技,研发、引进、转化新技术、新成果,培植壮大龙头企业,牵动籽种农业发展。大力推广高油优质油菜引种、特种南瓜亲本繁育等技术,扩大种苗基地面积;突出抓好种羊、种猪、种鱼等籽种繁育项目,大力推广牛纯种胚胎移植技术。积极支持桑林镇种羊场、亚新种猪场、肉鸡良种示范场、新华农场南美白对虾养殖场等籽种农业项目尽快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牢固树立特色农业经济意识,培育特色,放大规模,打出品牌,打响名牌,实现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多镇一业、多村一品。按照行政推动、政策牵动、科技带动、市场拉动的原则,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着力发展、壮大高力房网纹瓜、绿茄基地,台安镇、桑林、达牛绿色食品基地,台安镇、新开、洪家苗木花卉基地,西佛出口创汇基地,新台黄牛开发基地,新华淡水设施渔业基地,西北镇场纸浆林开发基地等特色农业区。培育桑林、桓洞、西佛、西平、洪家、台安镇等6个肉羊专业镇场。

    全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大力策划、宣传台安农业品牌,包装打出名牌,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引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产品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形成多元牵动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培育发展县镇各类农贸市场,开拓周边六城市、京津唐、广深沪等域外市场。加强对国内外农产品产销形势、市场行情分析,积极发展订单农业,争取以尼日利亚为突破口,打通农产品出口非洲的渠道。

    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认真贯彻土地延包30年政策,以积极的态度稳妥规范地推进土地流转工作,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积极化解村级债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快以抗旱节水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三)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城市化进程

    切实搞好城镇规划、建设与管理,塑造城镇形象,提升城镇品位,增强城镇建设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以城市化水平的提升加速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搞好城镇规划与建设。树立“依法规划”和“经济规划”的理念,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城市及小城镇的总体规划和具体规划,做到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县城按照“北扩西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四区”建设,重点完成行政新区梅园写字楼和大型广场建设以及通站公路拓展改造。加快对城市广告、绿地、广场、环卫等公用设施及无形资产的运营步伐。建立健全国有土地储备制度,完善土地储备交易中心。建立和完善城市公交系统。小城镇按照以产业发展拉动城镇建设的发展思路,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和样板村屯。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鞍羊线京沈高速公路出口至绕阳河大桥16.5公里、沈盘线县城东出口至红庙子大桥19公里黑色路面拓宽改造,把鞍羊公路台安段建成省级文明样板路。实施北外环路、客运北站、公园改扩建、“三线”落地、第二水源地、城市垃圾处理、城网改造、农网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大力实施绿林、绿地、绿带“三绿”工程,创建绿色城区和绿色镇村。

    加快经济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坚持以工业化推进城市化,围绕工业四大主导产业,培植引进一批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向城镇集聚,提高工业化水平,夯实城市化基础。坚持以农业产业化促进城市化,发展规模农业,壮大龙头企业,促进龙头企业向城镇集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农民分工分业,改革户籍制度,扩张城市人口,繁荣城镇经济,以经济发展和相应配套措施的完善,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

    加强硬环境整治与管理。建立县、镇、区、街道相互衔接、合理分工的长效性综合执法机制,形成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城市管理体系。加快社区建设和经营,完善综合服务体系和治安防范网络。加大城市综合执法力度,搞好以市容市貌、环境卫生、市场秩序和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彻底改变脏乱差堵的状况,塑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四)突出发展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要切实把第三产业放在国民经济的突出位置来抓,以市场化、产业化和信息化为方向,快速提升结构层次水平,全力构筑与现代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第三产业新格局。

    加快发展商贸流通业。加快粮油批发市场、建材超市、农机超市、种子超市、水产品批发市场等专业市场建设,完善流通载体。引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态,改造和提升传统商业,促进传统商业向现代商业的快速转变。积极培育个体私营商贸企业,帮助他们扩大规模,提高档次,使其成为搞活市场流通的主要力量。

    突出发展新兴服务业。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构筑电子政务平台。发展信息、金融、中介服务和网络教育等新兴服务业,扩大知识技术型服务业的比重。培育和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等社会中介组织。发展各种类型的社区服务机构,加强社区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兴办家政、卫生、养老、托幼、保安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满足居民多样化生活需求。

    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以生态农业观光、休闲度假旅游作为发展取向,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启动、发展我县的旅游产业。深度挖掘、包装开发西平森林公园、张学良将军出生地、大麦科湿地等重点旅游资源,搞好宣传推介,培育台安特色的旅游产业。力争早日开通台安旅游线路,尽快纳入沈阳、鞍山旅游网络。

    (五)坚持放开、放手的原则,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牢固树立民营企业是我县经济发展主体的观念,把民营经济作为实现富民强县,建设小康的战略支点,放手、放开发展,着力培育壮大,使民营经济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力军。

    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进一步放宽经营范围,凡是国家没有明令禁止的领域,只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都允许投资和生产经营。进一步抓好优惠政策的落实,维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让有贡献的民营企业家在政治上有荣誉,社会上有地位。对骨干民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重点整治“三乱”现象。加快组建中小企业投资服务中心、信用担保中心,为民营企业发展解决融资难的问题。形成“以民为本、以客为尊”的民营经济良好发展环境。

    搞好引导、扶持和服务。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向农业、新兴第三产业投资,调动民间资本向生产加工、外贸出口、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拓展。引导民营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内部运行机制。加快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步伐,使民营企业成为具有一定创新能力、按世贸规则要求运作的现代企业。大力整顿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危害民营企业利益的违法行为,保证民营企业在有序规范的环境中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外向型民营经济。把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纳入到全县招商引资的“总盘子”,积极帮助民营企业做好项目储备、宣传和推介,组织他们参加境内外各种展览会、洽谈会,为其开拓国内外市场、搞好项目对接创造条件,全年至少引进投资额超500万元的民营项目30个。

    (六)加快人才培养和引进,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以项目为载体,加快高科技项目引进研发和高精尖人才引进培养,为开放型经济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和智力支撑。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加强与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重点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创建以县高科技农业园区为龙头的农业科技创业服务中心、以工业园区和康博士工业园为龙头的工业科技服务创业中心,建成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器,搭建服务全县工农业生产的科技创业平台。坚持工业科技创新,应用高新技术提升产业水平,重点抓好液晶中间体、2.4酚、苯乙烯化苯酚等3个国家级科技项目;坚持农业科技创新,兴建八角台无公害农产品等10个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渔塘、旱田、水田防渗漏技术中试基地,并力争列入国家“863”计划。选立省、市级科技项目45个以上,科技贡献率达到5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20%以上。

    加快人才资源利用与开发。按照“不求所在,但求所用”的原则,积极吸引专家、教授来我县创业,引进20名以上本科生、10名以上博士生,依托康博士工业园,组建台安博士生工作站,破解我县高层次、高素质人才短缺的难题。加快乡土人才的培养,选派20名大中专毕业生赴华南农业大学和华南理工大学深造,成为专业技术带头人。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弘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精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倡导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敬业奉献”的良好社会风尚。

    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坚持以发展促就业的基本思路,开发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第三产业,开辟劳动就业的广阔空间。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民工人化”进程。大力开展劳务输出,实现劳务输出产业化。有针对性地开展职业介绍、指导和培训,形成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促进就业的良性机制。全年安置就业不少于3,600人,劳务输出不少于4,000人。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障基金,促进基金保值增值。扩面续保突破1,000人,养老保险总人数扩大到3万人。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覆盖面,探索实施民营企业失业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深度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扩大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新增低保对象570人。

    强化扶贫帮困工作。继续实施扶贫安居工程,翻建贫困户危房40户。最大限度地保障下岗职工、困难企业职工和农村贫困户、特困户等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年内使400户贫困户脱贫。健全完善扶贫帮困机制,落实扶贫帮困责任,切实解决贫困群众生活的热点难点问题。

    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深化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实现幼儿教育普及县的目标。大力发展民办教育和职业教育,加快“校校通”信息技术远程教育项目建设。完善国际教育文化交流中心,推进教育产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推进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巩固完善村民自治,全面推行居民自治,计划生育率达到97%以上。大力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事业,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市广播电视宽带网直通项目、农村有线电视光缆项目和体育场项目的建设,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50%以上。坚持稳定压倒一切,全力做好群众来信来访,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八)坚持与时俱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解放思想,建设创新型政府。坚决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坚决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规定,坚决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加强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经济管理、科技法律、世贸规则等方面知识的学习,建设思想解放、求实创新、与时俱进的新型政府。

    转变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政效率。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加快政府职能由审批管理向调控服务转变。组建完善政策查询、投资服务和外商投诉等三个中心。营造规范的市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严明的法治环境,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转变作风,建设求实型政府。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察民情,掌握民需,把工作精力放在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上,做到思想求实、作风扎实、工作务实。

    依法行政,建设法治型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依法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和群众的社会监督,坚持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以世贸规则为准绳,规范施政行为,完善民主、依法和科学决策机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勤政廉政,建设廉洁型政府。戒奢求俭,反腐倡廉,以苦砺志,以俭修身,以党风带政风,以政风带民风,形成同心同德的团结新风、勤政廉政的为民新风和弘扬正气的社会新风,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

    各位代表,党的十六大为我们规划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县第十二次党代会为我们确定了跨越发展的奋斗目标,面对新形势、新挑战,我们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与时俱进,矢志奋发,为全面完成今后五年和2003年的各项工作任务,提前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