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台安县人民政府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台安县人民政府
    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3-12-29 12:06来源:作者:点击:

    —2003年12月29日在台安县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上

    县长   麻德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的基本回顾

      一年来,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的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我们坚持以项目为核心,以四区建设为牵动,抢抓机遇,迎难而上,挑战自我,负重拼搏,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呈现出前所未有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

    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攀升。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预计实现5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5亿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24.5亿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25%。全口径财政收入预计实现1.75亿元,增长13.7%;地方财政收入按原口径计算预计实现1.35亿元,增长10.9%;按新口径计算预计实现95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实现3150元,增长13.5%。在岗职工年均工资预计实现7300元,增长1.9%。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实现9.8亿元,增长17%。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1:43:26,三次产业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为23:20:57。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开发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15万亩,打造了八角台小杂粮等一批绿色品牌,跨入省优势优质农产品基地县行列。新上大辽河精制米深加工等农业产业化项目15个,龙头牵动效应日益增强。实施了以“环城绿化带”为代表的林业精品工程,跨入省林业生产先进县行列,造林12万亩。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减负率达43%。新型建材、石油化工、农副产品深加工、轻工医药、手工艺品等主导产业日益壮大。博发造纸有限责任公司、化工总厂、啤酒厂等停产企业启动生产,激活和扩大了存量资产。兴建了爱家建材超市等各类流通载体。发展金色谷农资超市连锁店59个,现代流通业态开始兴起。

     经济发展环境明显改善。以拓建新区为统领的四区建设一期工程全面竣工,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行政新区完成了梅园写字楼、安居花园等九项重点工程。老区改造完成了顺安书馨苑住宅小区、公园改扩建等六项重点工程。工业园区完成了综合办公楼、中心广场等九项重点工程。农业园区完成了科技创业楼、高标准温室等六项重点工程,成为集科研、示范于一体的绿色、环保、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鞍羊线拓宽改造、村通油路一期工程全面完工。二期农网改造全面完成,实现了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城乡建设完成投资4.8亿元,比上年增长78%。完善了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及镇场便民服务中心,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经济发展的政务环境、服务环境、法制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改善,对外吸引力明显增强。

    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势头强劲。全年实施100万元以上项目190 个,到位资金12.2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至5000万元项目37个,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2个,超亿元项目9 个。投资3.8亿元的镀锌彩涂板、全国驰名品牌椰风饮料等超亿元项目均已开工建设。新批鞍山海虹制衣等外资企业5家,实现合同外资额382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5%;外资调入额1600万美元,增长106.2%;出口创汇额230万美元,增长4.5%;出口供货额6.8亿元,增长13.3%。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技事业有新的发展,跨入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行列。进一步配置优化了教育资源,撤并学校及教学点24所,率先跨入中华少儿经典诵读工程示范县行列。启动了“一帮一扶困助学”工程,保证了2000多名特困学生完成学业。农村有线电视光缆入户工程完成320公里。防治非典工作取得阶段性胜利,初步建立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机制。实施了社区就业和“双百”工程,新开发就业岗位5862个,累计劳务输出14358人,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养老保险扩面续保完成1769人,参保总人数达到30340人;失业保险参保总人数达到12524人,完成应保人数的87%;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扩大到5807人。扶贫帮困活动深入开展,7380名弱势群体生产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西平森林公园、张学良将军出生地晋升为国家A级旅游景点。计生、民兵、统计、物价、审计、技术监督、环保、档案、土地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城乡人民的文明程度和道德素质明显提高;成功举办了建县90周年暨行政新区一期工程竣工庆典,进一步弘扬了台安精神;广泛开展了“与时俱进求发展,开拓创新建小康”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各级领导干部公仆意识普遍增强。坚持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向政协通报,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监督,县人大代表议案、县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均达100%。信访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四五”普法活动和严打整治斗争深入开展,法制环境明显改善,政治安定,社会稳定。

    回顾跨入新千年以来的政府工作,我们深深地感到,台安的千里沃野蕴藏着一种极其珍贵的资源,即台安人不屈不挠的艰苦创业精神。这种精神在2003年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其优秀代表者表现出台安人应有的极其珍贵的品格。他们有广纳四海的胸怀,挑战自我的勇气,迎难而上的胆量,负重拼搏的素质。正是这些奋发图强艰苦创业者以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战胜了自我,超越了自我,并铸就了令世人惊诧的一个业绩。台安实现了三个重大突破:

    一是实现了战略性突破。面对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贫县和无可利用的矿产资源的基本县情,我们走出了一条以“运营城市资产,打造发展环境”为战略性突破的发展开放型县域经济之路,城区的北扩西进,四区格局的形成,人居环

    境的优化,城市品位的提升,城市形象的改变,基础设施的完善,证明我们成功地实现了战略性突破。这一突破为我们现在和长远的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和基本环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战略突破决定着战略转变,现在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说,我们具有了实现由相对自我封闭向全面对外开放转移、由农业立县向工业立县转移、由吃饭型财政向公共型财政转移的基本条件,这一成功的突破对台安跨越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不可低估的战略意义。

    二是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大规模、突击式的四区建设,产生了极大的多元拉动效应,在诸多方面实现前所未有的变化。城市建设的北扩西进,使城市规模扩大一倍,对我县城镇化进程的牵动作用前所未有;城市形象的改变,发展环境的优化,使台安和台安人的形象大幅度提升;财政收入高速增长,闯过亿元大关;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形势喜人,亿元项目纷纷落地台安。特别是应充分看到的是台安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市场意识明显增强,公民观念急剧转变,党政工群合心合力,社会各界同心同德。这些重大变化前所未有,其历史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三是实现了决定性突破。发展环境的巨大变化,使我们有可能在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上抢占先机;使我们有可能在外资调入、南资北移、招商引资的竞争中抢占商机;使我们有可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抓住时机。

    总之,可以说,我们现在具备抢抓机遇跨越发展的基本条件。环境决定开放,环境决定发展。如果我们没有采取大规模、突击式的打造发展环境这一重大举措,我们要抓住振兴老工业基地这一重大的、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是不可想象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们这些重大突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决定性的作用。

    各位代表,一年来,我们迎难而上,负重奋进,励精图治,勇破难题,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跨越发展、令人振奋的可喜成绩。一年来,全县四个班子领导、广大干部群众踏上同一部战车,盯住同一个目标,迎接同一个挑战,合心合力、同心同德,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前所未有的干劲和拼搏精神,前所未有的工作节奏和工作效率,也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业绩。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一年来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一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方面,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陈旧思想观念仍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我县的对外开放;软硬环境距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没有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的全民、全社会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浓厚氛围和良好格局。在经济结构调整方面,三次产业还处于低水平、低层次、低效益增长阶段,第二产业对一产和三产的拉动作用还很微弱,对地方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贡献率较低,距离工业化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精深加工产业链没有形成,龙头企业牵动作用不强,农产品加工率、商品率较低。在民营经济发展方面,民营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扩张慢,发展速度相对滞后;民营企业抓机遇求发展自我壮大的意识还不强,存量资本没有全部激活。在人民生活方面,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与先进地区差距较大,弱势群体就医就学难等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在财政建设方面,县本级现实税源增长缓慢,镇场税源后劲不足,县乡财政困难局面尚未得到根本扭转,当期资金调度困难,收支矛盾仍很突出,距公共财政还有很大差距。在政府自身建设方面,政府职能、公务员队伍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到市场经济上来,仍然存在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问题,一些部门“吃、拿、卡、要”的问题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头脑,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4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4年,是我们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新一轮竞争中抢抓机遇、抢占潮头的极其重要一年,是我们跨越发展、赶超先进、决定胜负的一年。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五个统筹”原则和温家宝总理提出的“四新”要求,按照县十二届二次全委(扩大)会议的总体部署,新一年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的重大机遇,以开放为统领,促改革、促调整、促改造、促发展,全面推进“工业立县、生态立县”,“项目强县、科教兴县”发展战略,以思想解放为先导,民营经济为主体,项目为核心,城镇化为牵动,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为重点,促进财政增长、群众增收、社会稳定,全面、全力、全速、全员、全责推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004年及今后中长期国民经济发展目标是:2004年全县GDP实现68亿元,同比增长19.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31亿元,增长26.5%;第三产业增加值18.4亿元,增长22.7%。三次产业比例由31:43:26调整到27:46:27。地方财政收入按原口径实现1.46亿元,增长12.2%;按新口径实现1.1亿元,增长17.4%。农民人均纯收入3400元,增长7.9%。在岗职工年均工资7800元,增长6.8%。固定资产投入11亿元,增长12.2%。

    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规划,到2007年GDP达到113亿元,在2000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7.6%;城镇职工年均收入实现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5000元。到2010年GDP达到184亿元,年均增长17.6%;城镇职工年均收入实现1.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7000元。到2020年GDP达到740亿元,年均增长16.3%。城镇职工年均收入实现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4万元。

    2004年全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实现“五大突破”:

    ——在建设沈阳、鞍山装备制造业辐射配套基地和辽河油田产业开发基地上实现大突破。

    ——在推进“园区招商”,聚集园区项目,增加数量,扩张规模上实现大突破。

    ——在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搞活农产品流通上实现大突破。

    ——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弱势群体生活上实现大突破。

    ——在改善人居环境、生态环境和投资环境上实现大突破。

    2004年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点要抓好以下七个方面工作:

    (一)全面推进对外开放,全力以赴招商引资

    对外开放是统领全局性的工作,各项工作必须服务、服从于这一主线;招商引资上项目是经济工作的核心,是事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必须全民参与、全社会动员。全年新上1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到位资金12亿元。完成合同外资额3800万美元,外资调入额2000万美元,出口创汇额230万美元,出口供货额7.5亿元。

    全力破除陈腐观念,全面营造开放氛围。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计划经济、自然经济及传统思想、封闭思维严重制约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必须学习温州经验,学习温州人勇于超前、敢为人先,勇于竞争、敢担风险,勇于拼搏、敢于胜利的创业精神。向社会上所有的封闭思维和陈腐观念开战,向我们自己头脑中固有的陈腐观念开战,在全社会形成全面开放的思想舆论氛围。坚决破除计划经济的思想,牢固树立市场经济的理念;坚决破除封闭保守的思想,牢固树立全面开放的理念,广纳四海,敞开胸怀,大打一场对外开放招商引资的人民战争。      

    进一步改善和优化软硬环境,大幅度提升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继续坚持软硬环境并重的原则,加速打造开放型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按照城市建设“北扩西进,建设四区”的基本思路,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按照统筹发展城乡环境的基本方针,全面启动“四区”建设二期工程,全力搞好县城老区综合整治,切实加强小城镇建设。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深入开展软环境集中整治和专项整治活动,全面加强社会监督、舆论监督和行政监察,政府设立“热线电话”,切实解决个别部门“吃、拿、卡、要”的问题;加强县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镇场便民服务中心建设,完善三个分中心,杜绝“体外循环”,推进“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力争做到“一个问题不出”、“一个客商不走”,全面营造亲商、安商、重商、富商的良好环境。

    建立科学的运行、管理机制和评估体系,全力以赴推进招商引资向纵深发展。建立和实施以“全面、全力、全速、全员、全责”为主要内容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新机制。全面号召、全民动员、全员参与,不论干部群众,不论单位性质,都要把招商引资摆到第一位置,作为各项工作的核心和主线。建立把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同领导干部政绩相挂钩的考核、评估体系,在评优和任用上实行“一票否决”。建立主要领导带动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带动全体同志,全体同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招商引资责任制,做到出“千军万马”、想“千方百计”、涉“千山万水”、排“千难万险”。

    创新方式,千方百计引进项目和资金。以大项目为重点,大小项目一起引,全年新上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8个,1亿元至5亿元项目5个,5亿元以上项目3个。以园区招商为重点,集群项目和单体项目一起抓,积极筹建温州工业园、新加坡鱼尾狮创业园、韩国工业园、东南亚工业园,重点推进镀锌板、彩涂板、椰风食品等大项目的建设进度。以县工业园区为重点,县镇工业园区、工业小区一起上,加强县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创建镇场工业小区17个,增强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以吸引外资为重点,内资外资一起进,在韩日、港台、东南亚及以温州为主的长三角、以深圳为主的珠三角等国家和地区招商上实现突破。     

    (二)加速发展工业经济,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全面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坚持“抓二带一兴三”。培育扶持主导产业,发展壮大骨干企业,扩张规模,增加总量。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8亿元,工业经济对GDP和地方财政收入的贡献率分别达到46%、25%。

    培育壮大“六大主导产业”。采取引导扶持的办法,扩张现有企业规模;通过招商引资的途径,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业配套产业,新型建材业,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业,手工艺品加工业,医药工业等六大主导产业。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招商引资上项目并进的原则,加快县工业园区、镇场工业小区建设步伐。县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扩大到4平方公里,新入园项目10个以上。镇场工业小区要拉开基本框架,具备承接投资能力。

    全力培育知名品牌。实施“创牌工程”,积极挂靠国内外知名企业,发展联合经济,打造“小巨人”企业。重点培育和扶持金山彩板有限公司、博达化工厂、康博士制药集团等市场份额大、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尽快形成名牌产品和知名商标,实现借名兴企、以牌壮业。培育全国知名品牌2个以上,省级知名品牌3个以上,市级知名品牌8个以上。

    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按照“国退民进、民有民营”的改革思路,对尚未转制的县营企业、粮食企业及国有集体股份尚未完全退出的合资企业,分期分批实行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国有资产退出步伐。

    县镇村三级联动,大力发展工业经济。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社会投入的原则,大力引进工业项目,发展壮大现有工业企业。县里重点引进一批亿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每个镇场区引进一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每个村引进一个投资1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每个县直经济部门引进一个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每个非经济部门引进一个投资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

    (三)全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开放的思维谋划农业经济发展,大力发展特色龙型农业经济,全面提高农业经济整体素质。新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10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35%。

    实施龙头牵动工程。优先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推广“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重点抓好奶牛胚胎移植、大豆深加工、木材深加工等1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积极创办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大力推广“专业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新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30个。

    实施优势优质农产品基地县工程。以实施绿色行动计划为重点,开发水稻、小杂粮和蔬菜等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0万亩。以全面实行无公害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重点,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以稳粮兴油增菜为重点,突出抓好10万亩大豆、10万亩花生等油料作物和20万亩棚菜生产。做大做强八角台小杂粮、达牛西红柿等10大绿色品牌。以渔牧倍增计划为重点,稳猪鸡、增牛羊,建设高标准牧业小区5个,培育畜牧专业村屯20个,发展设施渔业3.5万平方米。

    实施“三线”百村富民工程。大力开展镇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标晋级活动,抓好百村富民经济小区建设,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沿鞍羊公路、沈盘公路和京沈高速公路,建设三条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优势产业带。抓好县高科技农业园区、西佛万泰种业园区等10大园区建设。

    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服务网络,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先导作用,抓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工厂化育苗等农业新技术的普及、推广和应用,开发绿色、高效、早熟滩地作物10万亩。

    实施生态台安工程。加快林业生态、产业两大体系建设,重点推进以鞍羊公路两翼外延50米绿化及环城绿化带为重点的退耕还林、村屯绿化等工程建设,造林10万亩,建设杨树速生丰产林、生态旅游、林业精品工程、林产品加工、苗木繁育五大基地。

    实施农田基本建设工程。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完成农业综合开发2.5万亩,新上喷灌设施328套。以防洪治涝为重点,加强浑河马家楼等险工险段治理。

    (四)切实突出主体地位,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借鉴温州模式,学习温州经验,加速扩张民企规模,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实现民营企业增加值31.2 亿元,占GDP比重达到45.9%,上缴税金6550万元,占地方财政收入比重达到65.5%。

    突出主体地位,营造发展环境。坚持以“民”为本,增强“民营主体”意识,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条件,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对骨干民营企业实行挂牌保护,重点整治“三乱”问题;加快建立新型银企关系,切实帮助民营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在全县上下形成鄙视民企者可耻,尊重民企者本份,支持民企者光荣的社会氛围。

    创新发展思维,扩大规模总量。最大限度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做大做强民营经济。扩大招商引资,引进新上一批。强化产业支撑,发展壮大一批。加快园区建设,吸引聚集一批。

     放手发展民营企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国家产业政策所允许的一切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现有存量资产改组改造。继续发展商贸、餐饮、仓储、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金融保险、信息咨询、中介服务等新兴服务业。以办大产业的思路大力开发旅游资源,加快旅游产业化进程。

    (五)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

    按照“政府规划、运营资产、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基本原则,发挥县镇两个积极性,大力加强城镇建设。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3.5亿元,城镇化水平提高2个百分点。

    做好城市规划。按照“着眼当前,立足长远,依法规划,经济规划”的基本思路,调整完善城区、中心镇和建制镇的总体规划,搞好分区规划。做好中心城区的修建性规划和建设项目用地预留及配套基本设施规划。搞好停车场、劳务市场等专业场点的规划,做到人入场、车进站。

    做活城镇经营。全面启动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建立土地统一收购、储备、拍卖等经营管理制度,盘活城镇土地资源。把城镇供水、供热、文化、广播电视等政府投入性公用基础设施的使用权、经营权逐步推向市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对城镇道路冠名权、客运线路运营权等无形资产公开拍卖转让,推进无形资产商品化进程。

    做强基础设施。加强市政、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县城北出口道路两侧开发、老区商贸小区开发、繁荣精品步行街、城网改造、“三线”落地等重点工程项目建设。实施库二线黄沙坨至后壕、沈盘线县城至红庙子桥黑色路面拓宽改造和217公里村通油路工程。

    加快镇村建设。把经营城市的工作触角延伸到镇村。坚持小城镇建设与植树造林、道路交通、蓄水工程、市场建设、园区建设相结合,优先做好水、电、路、讯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工业小区、农业园区和商贸小区,走产业兴镇之路。加强村屯整治,加快中心村建设。

    (六)以人为本,完善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措施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着力解决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难点、热点问题,以发展和改革的思路,完善、落实社会保障各项措施。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转变传统就业观念,倡导树立温州人“失业就是创业、下岗就是转岗”的就业观念,坚持以创业推进就业和再就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结构调整要新的就业领域;大力发展民工经济,向对外开放要新的就业空间;加快小城镇建设,向城镇建设要新的就业岗位,全年安置就业新增4000人以上,劳务输出新增5000人以上。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快建立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建立县镇村三级就业服务站,发展职业介绍机构和中介组织,形成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和信息网络,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再就业培训,拓宽再就业渠道,增加再就业机会。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巩固“两个确保”,搞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以域外投资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户和自由职业者为重点,扩大养老保险参保覆盖面,扩面续保2000人以上。以事业单位和非国有企业为重点,加强失业保险扩面工作,参保人数新增1000人以上。全面启动工伤保险,全力推进医疗保险。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机制,解决城乡困难家庭和社会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难,就业、就医、就学难等问题。

    (七)统筹兼顾,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积极打造人才引进和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增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加大科技项目引进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进程。推进造纸、精细化工等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引进优良品种,建设良种繁育基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推进县校合作、校企合作,加强“产学研”联合,积极培育新型建材、精细化工、生物工程和绿色食品生产四大科技基地。

    加快人才引进和培养步伐。确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建立合资合作关系引进人才,与高等院校订单培养人才。选派中青年骨干到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深造,培养专业技术骨干和实用技术带头人。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有计划地从县直机关选派年轻干部到企业、镇村挂职锻炼。

    加快文教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步伐。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深入开展“一帮一扶困助学”活动,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改革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体制,促进文化事业产业化。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解决农民就医难问题。完成城区有线网光缆改造,开通数字电视。积极开展新型生育文化活动,争创第二周期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先进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推动政府工作与时俱进

     

    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必须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着力推进思维创新、方式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

    (一)坚持与时俱进,推进思维创新。把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做为推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总开关”,突破惯性思维,善于逆向思维;突破点式思维,善于立体思维;突破闭合思维,善于开放思维,以思想的解放和思维的创新营造经济发展的新优势。破除无所作为的思想,树立敢超跨越的新观念;破除无动于衷的思想,树立抢抓机遇的新观念;破除无计可施的思想,树立开拓创新的新观念;破除无能为力的思想,树立超越自我的新观念,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经济的大发展。

    (二)围绕务实高效,推进方式创新。坚持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相结合,把上级精神与台安实际结合起来,不争论、讲实干,求发展、重实效;坚持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相结合,引导群众认清形势,认同政府的决策和意图;坚持抓全面与抓重点相结合,集中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抓住主要矛盾,解决难点问题,主攻重点工作,带动全面工作的整体推进。

    (三)转变政府职能,推进体制创新。大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解决政府职能“缺位”、“越位”和“错位”问题,重点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设施体系、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在抓大事、办实事、求实效上下功夫,建设崇尚实干、廉洁高效的服务型、创新型和责任型政府;大力培育各类行业协会和社会中介机构,制定管理办法,确定独立法人地位,确保中介机构与政府部门完全脱钩,进而实现权力与责任挂钩、权力与利益脱钩。以体制的创新彻底解决“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个人化”的问题,并以此正官风、正行风、带民风。

    (四)改进工作作风,推进机制创新。建立和完善抓经济工作的责任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各级领导干部推向经济工作的第一线,通过下达年度工作责任目标书,签订年度和任期工作目标责任状,开展镇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达标晋级活动等形式,实施有效的压力传递,以制度创新推动作风转变,形成团结一致谋发展、齐心协力抓落实的局面。

    各位代表,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正处于最佳机遇期,振兴老工业基地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可谓天逢其时;“两路”贯通,“四区”落定,可谓地逢其利;干部群众合心合力,同舟共济,可谓人逢其和。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将充分发扬“广纳四海、挑战自我、迎难而上、负重奋进”的台安精神,做到志不夺、贫不惧、难不畏、机不失,以超常规的思维和超常规的工作,奋力开创我县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