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台安县人民政府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台安县人民政府
    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6-01-05 15:24来源:县政府办作者:王作旭点击:

     

    —— 2006年1月5日在台安县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
    县长   麻德明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五”期间政府工作的基本回顾
     
    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的依法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下,政府工作坚持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坚持以打造环境为突破口,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核心,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为重点,以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水平为根本,抢抓机遇,务实创新,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改善,城乡面貌发生较大变化,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预计,2005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18.8%,年均递增15.9%。其中一产增加值实现14.5亿元,递增7%;二产增加值实现39亿元,递增21.2%;三产增加值实现22.5亿元,递增23%。三次产业比例由37:41:22调整到19:51:30。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23亿元,按可比口径递增12.6%。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2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30%,递增18%。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6亿元,完成“十五”计划的106.7%,递增12.6%。
    城乡群众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 4200元,年均递增9%。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超五千元村达到46 个,超八千元村9 个,超万元村5个。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500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3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8.3亿元。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42%,有线电视入户率达30%,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97%和66 %。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开通农村客运线路37条、732公里,在全省率先实现村村通客车。造林面积累计完成26.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7.5%,成为全国绿化工作模范县。
    群众切身利益得到保障。全县劳务输出总人数达到3.6万人,全年劳务经济收入达2.4 亿元。五年累计安排就业45000人次,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初步建立起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四个险种的社会保障体系基础框架,全县参加养老保险总人数达到31425人,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100%;医疗保险总人数12247人,覆盖面达到68%;失业保险总人数11028人,占应保人数的73%。完成了41户国有企业7838名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任务。弱势群体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城乡低保人员扩大到 8288人。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94.4%,被列入全省第一批国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有效缓解了农民无钱看病、治不起大病和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上迈出成功一步。五年累计为贫困户、“三老”建房972户、2000余间,救助贫困户32500余人,贫困学生2041人,初步形成了以“一帮一”为主要形式的社会救助体系。
    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环境明显改善。建立了县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镇场区便民服务中心,创建了全省第一个无毒县,对外开放的环境吸引力进一步增强。招商引资上项目工作取得重大突破。五年累计引进域外投资项目602个,到位资金37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8个。原造纸厂、制糖厂等老企业全面盘活,金山轻钢彩板有限公司、辽宁仁泰食品集团等骨干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牵动作用明显增强。镇村上项目工作实现较大突破,黄沙、桑林等镇已引进亿元以上工业项目,新台等镇基本消灭项目空白村。外经外贸工作成效显著。五年累计引进新加坡美高雅(国际)台安酒店、韩国麦特伦电子元器件等外资项目31个,外资调入额达6500万美元。手工艺品、服装、肉鸡等产品出口快速增长,出口创汇额达1388.7万美元。
        工业经济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增强。工业主导地位日渐显现。五年累计新上工业项目379个。2005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5.7 亿元,实缴税金3200万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185%和192%。规模以上工业对GDP贡献率达到 18.6%,工业企业实缴税金占全县税收总额的48.9%以上。县工业园区集聚效应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  6000万元,建成区面积达4.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26个,到位资金13亿元,其中超亿元项目10个。组建了服装、毛衫、酒业、饲料、手工艺品等产业集团。形成了农产品加工、医药化工、造纸、新型建材、针纺服装等主导产业。
    农业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龙头企业牵动作用日益突出。新上洪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1500万只肉鸭屠宰加工、仁泰集团4000万只肉鸡屠宰加工生产线改扩建等投资千万元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项目22个,农产品加工率达40%。“两色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培育壮大了聚源大米、达牛西红柿等10大绿色品牌。绿色种植业占整个种植业产值比重达30%以上。大力发展以生猪、肉鸡为重点的绿色养殖业,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55个。发展各类特色经济专业村59个,特色经济年产值达17亿元。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全面发展。推行了“村两委+协会”模式,建立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90个,带动农户3.5万户,农产品商品率达到80%以上。“粮食北购南销,蔬菜南北齐销”的农产品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累计投资1.8亿元,实施了绕阳河整治、大中小河流兑岸险工治理等水利工程。累计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486万元,改造中低产田21.4万亩。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得到全面落实。累计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资金3968万元,农民人均政策性增收290元。第二轮土地延包基本完成。
        城乡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城市建设“北扩西进”,“四区”格局基本形成。行政新区完成了梅园写字楼、安居花园等一期工程,二期工程文体中心基本完工,城建设计监理业务楼开工建设。老区完成了府西巷开发、公园改扩建等重点工程,新建龙泽园、顺安书馨苑、龙城花园等5个城市小区;完成棚户区改造10万平方米,城区燃气管网工程开工建设。新殡仪馆正式启用。完成鞍羊线、沈盘线、库二线改扩建,改造公路总里程589公里,新修村油路186.7公里,27个村实现路宅分离,维修改造张荒地、绕阳河等9座险桥。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12.4 亿元,城镇化率达到31%。
        新兴服务业快速发展。启动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县。改扩建黄沙农贸大市场,兴建了桑林镇、新开河镇等农贸市场,百丰达商贸城交付使用。仓储、连锁、专卖、超市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和信息、社区、中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完成少帅陵一期工程,以西平森林公园开发为主体、以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旅游业初具雏形。
    各项改革不断深化。圆满完成了县乡机构改革、撤乡并镇任务,党政机关行政编制精简22%;深化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行政审批、审核、核准事项275项;积极稳妥地推进了农村税费改革,全面取消农业税;事转企工作顺利推进,台安宾馆、房产处等19家事业单位成功转制;完成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争取国家扶持资金1.1亿元。       
    各项社会事业有新的发展。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13所初中跨入省农村标准化初中行列,改造危险校舍4.3万平方米,扩建校舍2万平方米,台安高中晋升为省示范高中。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达到50%,被评为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县。群众性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性体育工作荣获全国先进单位称号。农村有线电视实现光缆传输,县城开通数字电视。完善了公共安全和公共卫生应急处理体系和设施,实现了防控“非典”和禽流感无疫区、零病例。启动了生态县建设工程,进入全省生态试点县行列。计划生育率实现97.7%。民兵、统计、物价、审计、技术监督、环保、土地、食品药品监督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在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加强。深入开展了“四进家庭”系列活动,公民道德、文化、法律素质明显提高。编撰了《台安风》、《辽河水》、《康庄路》系列地域丛书,打造了地域文化亮点。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群众社会监督,人大代表议案、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均达100 %。“四五”普法和“三官三进”活动成效显著,创建了全省第一个“无毒县”,法制环境明显改善。深入开展了严打整治斗争,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建立了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听证议政制度和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县经济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依法、民主监督的结果,是广大人民群众精诚团结、开拓进取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信任、理解和支持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上的广大干部群众,以及关心、支持政府工作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过去的五年,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一是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还没有确立,工业经济效益不高,对财政收入贡献率仅为20%。二是招商引资上项目效应尚未充分显现。受资金等诸多因素影响,部分应开工项目不能按时开工,已开工项目不能按计划完成固定资产投入,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明显。三是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缓慢。税源建设相对滞后,尚未形成以税收为主体的财政收入体系。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很大,弱势群体生产、生活难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五是经济发展环境仍不够宽松,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和政府诚信体系建设有待于进一步加强。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认真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构想
     
     “十一五”期间,我们要紧紧抓住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沿海开放的双重机遇,充分发挥“两路”贯通的交通优势和毗邻六大城市的区位优势,加速台安经济隆起。
    今后五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总的奋斗目标是:
    国民经济主要指标翻一番,综合经济实力达到全省县(市)上游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4.9%。三次产业结构比重调整到11.8:55.4:32.8地方财政收入递增19.5%,初步建立起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入递增14.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递增11.6%,农民人均纯收入递增11.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递增14.9%。
    农村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基本实现。到2010年,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95%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100%,9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建制镇道路达到国家规定的通达硬化水平,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100%和80%以上。形成强村富民的新型产业结构。构建“二三一”型产业结构,形成以农村工业化为主导,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劳务、服务、市场流通等第三产业为依托的产业格局。建设生态优美的新型村屯环境。达到庭院净化、路面硬化、周边绿化、街道亮化、村屯美化标准,农村环境脏乱差状况实现根本转变。建立充满活力的新型村两委班子。转变村两委工作职能,大力发展“村两委+协会”的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模式,发挥村两委在带领农民致富、公共事务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作用。培育文明向上的新型现代农民。加强职业教育和成人培训,开展“四进家庭”活动,造就一批既有较高科学文化素质,又有一定专业技能的新型农民。构筑全员覆盖的新型保障体系。构筑依法保障、政府保障、慈善保障和商业保险“四位一体”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帮、灾有所救、残有所助的目标。
    以县工业园区为核心,镇场区工业小区为辐射的块状工业经济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基本确立,工业弱县状况实现根本转变。到2010年,工业增加值实现80亿元,工业固定资产投入完成90亿元,实现工业县目标,工业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60%以上。县工业园区建成区面积达到12-16平方公里,实现“六通一平”,入园项目达到60个,总投资50亿元,实现利税9亿元,对财政直接贡献份额达1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初具现代工业城标准。每个镇场区建成一处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工业小区,基本实现工业镇目标。打造全省百强乡镇2个以上。培育实缴税金超千万元企业10家以上,500万元企业20家以上。农产品加工、新型建材、医药化工、造纸、冶金矿产品加工、针纺服装等主导产业各具规模,主导产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0%以上。培育全国知名品牌2个,省级知名品牌5个,市级知名品牌10个。
    以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为牵动的农业经济新格局全面形成,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经济增长方式实现根本转变。到2010年,一产增加值实现18 亿元,年均递增4.4%。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及其它类占一产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32%、48%、10%、8%、2%。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农业收入占40%,非农收入占60%。较为规范和完善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130个,并逐步形成公司化模式。两色经济格局全面形成。绿色经济产值占整个农业产值50%以上;特色经济村发展到100个,基本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一镇一业、多镇一业”的特色经济格局。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新增固定资产投入超千万元龙头企业23家,打造国家级龙头企业3个,农产品加工率达到60%以上。建立起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体系,畜牧业实现科学化饲养、安全化生产。新能源全面推广,60%以上的村屯和所有建制镇实现秸秆气化供给。投资4.6亿元,完成辽河清淤疏浚、农村饮水等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新增林地面积12.9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6.1个百分点,完成西北地区20万亩沙漠化治理。
    以少帅陵为牵动的旅游业全面发展,新型流通业态、现代服务业全面兴起,新兴第三产业格局基本形成。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50亿元,年均递增17.3%,对财政收入贡献率达到30%。整体开发西平森林公园,形成以森林、温泉为品牌的休闲度假旅游区,全面牵动交通、物流、餐饮服务业的发展。全面开通台安旅游线路,并入沈阳、鞍山旅游网络。以“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试点县为契机,建成“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镇级店20个,村级店240个。仓储、连锁、专卖、超市等多种新型流通业态快速发展,信息、社区、中介、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第三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老城区彻底改造,新区二期工程全面完工,小城镇建设各具特色,基础设施完备、功能配套齐全的城乡建设格局基本形成。五年累计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15亿元,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60%继续坚持“北扩西进”的城市建设总体方针,彻底改造老区,强力推进新区。坚持建设、整治与管理并重,加强老城区综合整治。重点完成党校、么路子、大庆路、中医院北等小区改造任务,完成棚户区改造15万平方米。行政机关全部北迁新区,建成配套齐全、功能完善的商业区和服务区。完成供热体制改革和供热设施更新改造,城市居民楼房集中供热普及率达90%,城市燃气管道供给率达80%。加快小城镇建设,逐步形成现代城镇网络体系,建成国家级重点镇2个,省级重点镇5个,标准小康示范村10个。加快城乡道路建设,实施黑色路面工程408.14公里,新建、改造桥涵179座,全面完成县乡公路大修改造任务。完成21.54公里环城公路建设,形成体系完善的城市交通格局。建设大型现代物流中心、交通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和汽配城。
    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形成,城乡群众切身利益得到基本保障。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为主体,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到2010年,城镇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职工达6万人,农民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10万人;城镇职工参加失业保险达1.8万人;医疗保险达4万人;工伤保险达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实名制就业2万人,劳务输出总人数达到7万人,非农就业达到50%。城保人数新增1200人,农保人数稳定在8000人。城乡贫困人口减少到4000人,力争减少到2000人。     
    现代教育体系、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形成,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水平全面提升。到2010年,基本普及高中教育,中小学校达到“双高普九”验收标准。建立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健全职业技能培训网络。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镇场卫生院建设,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成完善的农村文化活动网络体系,大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科技人员占总人口比例达到25‰,科技进步贡献份额达到55%以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8.69‰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69‰以下。完成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全县九个社区全部达到省级标准。
     
    三、2006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新一年政府工作的指导思想确定为: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财政增长、农民增收和就业增加为根本,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基础,农村工业化为主导,乡村城镇化为依托,全面加强县城、镇场、村屯、农户“四级”经济建设,全面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全力构建和谐台安。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4.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4.5%。     
        (一)以招商引资上项目为核心,全面推进对外开放
        抓住南资北移、外资抢滩中国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机遇,加快融入辽宁中部城市群和辽东半岛经济区,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17亿元。新引进外资企业3家,新增出口自营权企业4家,实现外资调入额600万美元,增长50%;出口创汇额360万美元,增长20%。        
    在大项目引进上实现突破。全县上下要做到聚精会神抓发展,全力以赴上项目。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拟建项目抓开工,后续项目抓启动,储备项目抓谋划”的思路,新上100万元以上项目200个,其中5000万元以上项目40个。重点推进奥鞍耐火材料、台冶矿产品深加工、风力发电、西平森林公园整体开发、肉鸭屠宰加工等35个亿元以上项目。
    在结构调整上实现突破。按照“二三一”的产业发展思路,坚持以项目为核心壮大工业经济,以产业化为牵动优化农业经济,以新型服务业为主体提升第三产业,形成工业主导、结构合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7:52:31。
    在软环境建设上实现突破。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公共行政管理体系,将面向公众、面向企业的行政审批事项全部纳入公共行政服务中心管理。开展行风测评,推行中层干部轮岗、部门中层干部岗位交流。
    在招商引资优惠政策上实现突破。在土地、收费、财政等方面制定规范、切实可行的优惠政策,最大限度地吸引域外投资者,形成洼地效应。多渠道筹措资金,有效解决项目前期投入不足问题。
    在挖掘资源上实现突破。充分挖掘人文资源,充分利用辽河油田和鞍钢等国有大型企业的区域资源,弥补没有现实的可直接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的不足。
    (二)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全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以农民增收为根本,以村两委建设为关键,以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为牵动,以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两色经济、促进非农就业、建设文明村屯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年,一产增加值实现15.1亿元,同比增长4.1%。
        规范发展农村基层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村两委作用,推广“两委+协会”模式,全面推进合作经济组织建设,牵动村屯经济、农户经济快速发展。重点规范发展50个合作经济组织,鼓励有条件的合作经济组织向公司化方向发展。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拉长产业链,加深产业层,提高附加值。进一步做大做强聚源谷物有限公司、辽宁仁泰食品集团、辽宁洪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佳和牧业有限公司等重点龙头企业,新增投资超千万元龙头企业5家以上,形成精制米、生猪、肉鸡等10大产业链。
        大力发展两色经济。以提高农产品品质为重点,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种植业占整个种植业产值比重达35%以上,重点加强西佛小红旗棚菜、高力房乔坨子网纹瓜等10个基地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绿色养殖业,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10个。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特色经济。新发展特色专业村10个,培育壮大八角台小杂粮等10大绿色品牌,打造8个省级以上农产品知名品牌。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实施“5年3万农民素质工程”,培育新型农民,提高农民就业能力。全年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非农就业总人数达 4.6万人,占农村富余劳动力的35%,非农收入占农村总收入的50%。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建设,改造中低产田3.1万亩。修筑浑河、外辽河等水毁工程,治理浑河马家楼、猪嘴河等兑岸险工,完成旧绕阳河等40公里中小河流治理,更新改造通江子、三界等8处排灌站,建设蓄水工程10处,完成水土保持1.1万亩,植树造林3万亩。加强标准粮田建设,推广保护性耕作3.5万亩。
     加快文明村屯建设。以村容整洁为目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四清四改”为突破口,建设新型村屯60个,进一步改善村容村貌。以梅家村、雷屯村为示范,加快生态能源建设。开展“文明村”、“文明户”创建活动,加强科技、法律等知识普及,引导农民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三)以县镇两级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牵动全县工业化进程
        实施“工业立县、工业强镇、工业富村”战略,引进增量,盘活存量,扩大总量,全面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全年新上工业项目120 个,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4.5亿元,增长22.9%,工业经济对地方财政贡献率达30%。
    大力发展块状工业经济。加快县镇两级工业园区建设,不断做大块状工业经济规模。打通县工业园区中轴路,完成园区基础设施投资1500万元;园区内金山轻钢彩板有限公司、博达化工厂、辽宁洪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全面投产,工业企业实缴税金达1000万元以上。新入园项目到位资金2亿元以上。镇场区工业小区完成规划、征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形成基础框架,打造3-5个工业镇。
    全面推进“四级”经济建设。一是抓大项目以发展县城经济。通过改造老企业、引进新项目、组建产业集团等形式,培植一批规模大、对财政有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全力壮大县城经济。二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扩大非农就业以发展镇场经济。依托地方资源,以农产品加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为重点,引进一批规模较大、对镇场级财政有支撑作用的项目。每个镇场区至少新上一个投资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三是引导村级上项目,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以发展村屯经济。以发展农产品加工、针纺服装、手工艺品加工为重点,鼓励村级上项目,每个村至少新上一个投资100万元以上工业或农业产业化项目,力争消灭项目空白村。四是稳定种植业,扩大养殖业,兴办家庭手工业和加工业,全力壮大农户经济。
    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依托毗邻沈阳装备制造业基地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依托农产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洪禄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依托秸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造纸业,做大做强博发造纸股份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依托鞍钢等大企业的区域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新型建材业,做大做强金山彩板有限公司等骨干企业。依托辽河油田石油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石油化工业,做大做强华油化工厂等骨干企业。依托电力资源充足、交通条件便利优势,大力发展冶金矿产品加工业,做大做强奥鞍耐火材料等骨干企业。依托劳动力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针纺服装业,做大做强鹰达服装厂等骨干企业。
    (四)改造老区与建设新区并重,牵动全县城镇化进程
    以完善基础设施、整治城区环境为重点,彻底改造老区;以完善行政文化功能为重点,全力建设新区,不断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完成城乡建设总投资2.5亿元。
    全力推进新区建设。完成交通、城建、供电、财政等四家机关业务楼建设;开发建设15万平方米标准住宅小区和火车站站前商饮服务区,完成文体中心、垃圾处理场等公益基础设施建设。
    彻底改造老区。启动家和美商城建设工程,全面改造中医院北旧区。改造繁荣街北段、光明街、兴顺街、东商业街等主要街道,完成棚户区改造10万平方米,建设繁荣街中段精品步行街。实施城市燃气管网二期工程,铺设主管线1万延米,实现6000户、20000人受益。
    加快小城镇建设。打造各具特色的小城镇,重点抓好高力房、黄沙、新开、西佛、桑林等国家和省级中心镇建设。开发西平森林公园,完成星级宾馆、地热资源开发、旅游度假村等一期工程。启动镇场区客运站建设工程。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投资6500万元,维修改造县级以上公路32.5公里,改造农村公路网111.9公里。投资3000万元,实施15公里北外环路基改造工程。以绿色通道、红色通道建设为重点,加强路网绿化美化。村通油路达70%以上,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40%以上,自来水普及率达50%以上,城乡固定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98%和70%以上。
    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建立由环卫部门负责主街主路及城市重点部位,社区负责背区小巷及居民区卫生管理的环卫工作新机制,加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彻底清除垃圾死角。加强以市容市貌、市场秩序和道路交通为重点的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取消占道经营,实行“门前五包”,实施“平安交通工程”,改变脏乱差堵状况,塑造整洁优美、文明有序的城市环境。
    (五)以税源建设为重点,切实增强可支配财力
    加强财源建设。把财源建设与经济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二三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重点扶持周期短、见效快、潜力大的财源项目,促进财政结构不断优化。2006年,全县税收超千万元企业达到2家以上,超500万元企业3家以上,各镇场区新上项目按照规模应产生的税源达到本地区财政收入的现有规模。
    加强收入征管。加强对主体税种和纳税大户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偷、逃、欠税行为,整顿、规范、扶持民政企业发展。强化非税收入征管,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政策,进一步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完善征管方式和征管程序,努力做到应收尽收。
    严格控制支出。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严格预算支出管理,严格控制预算追加。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不断优化支出结构,重点保证工资、社保、转移支付等项支出。坚决控制财政供养人员过快增长,实行“减一增一”,确保人员总量零增长。        
       (六)高度关注民生民本,加速构建和谐台安
    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全年开发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安置就业4000人以上。劳务输出新增7000人,总人数达到3.5万人。全年养老保险扩面实现3000人,失业保险新增1000人,医疗保险新增5000人,农村教师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城保人数达到 2588人,农保人数达到6000  人,为“三老”和贫困户建房40户。认真落实最低工资标准,严厉查处克扣劳动者报酬、恶意欠薪和肆意延长劳动时间等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行为,保证农民工工资不拖欠。
        为城乡群众办好十件实事。一是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争取国家和省、市补助资金600万元,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农村常住人口参合率达到100%。二是实施免费技能培训工程。全年免费培训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民工5000人以上。三是实施农村饮水工程。投资918万元,建设农村饮水工程10处,解决1.7万人、3000头大牲畜饮水问题。四是完成文体活动中心建设工程。总投资4600万元的文体活动中心投入使用,使之成为台安县文化活动中心、全民健身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五是实施城市燃气工程。总投资5000万元,铺设主管线9000延米(2005年已完成5000延米),形成环绕老城区的环形燃气管网,可满足15000户居民燃气需求,今年实现300户居民受益。六是进一步完善村通客车工程。投资400万元,对县客运站进行扩建,农村公交车全部实现进站管理。七是实施村通油路工程。投资1740万元,改造农村公路12条、111.9公里。八是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维修工程。投资500万元,完成中小学危房改造5700平方米、维修4000平方米。九是实施福利院建设工程。投资300万元新建中级规模福利院一座,改善孤寡老人养老环境。十是实施平安县建设基础工程。建立道路交通长效管理机制,解决影响交通安全和畅通的突出问题,力争达到国家D类城市管理标准;投资200万元,在城区公共位置及重点部位布设电子防控装置300处。
    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启动西北地区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建设工程。实现垃圾资源化处理。完成博发造纸股份有限公司、德瑞纸业有限公司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高力房镇、黄沙镇、西佛镇、梅家村、雷屯村进入省级环境优美镇村行列。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妥善处理各类社会矛盾,认真解决信访问题。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惩恶扬善,打击犯罪。巩固“无毒县”成果,全力打造“无黑县”。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营造平安祥和、安居乐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七)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
    坚持普及高中教育和加强职业教育并重,强力推进提高水平“普九”工作。每年从高等院校择优聘用10名以上本科毕业生,不断提高师资水平。从2006年开始,用两年时间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做好“一帮一”扶困助学、寒窗基金发放工作,中学生辍学率控制在3%以内。以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乡镇卫生院建设,实现乡镇卫生院均衡发展。建立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方向、企业为主体、高校院所为依托的产学研联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作用,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启动农村文化网络体系建设,加快镇村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千方百计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规划、逐步实施区域性敬老院建设。建设辽河博物馆。
    八)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全面推进机制创新和体制创新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按照“有退有进、分类推进、逐个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重点对县粮油贸易公司、金象塑料制品有限公司等36家县属国有企业实施产权制度改革,实现国有资产退出、企业整体改制、职工身份置换。
    推进公用事业改革。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营主体市场化、政府监管法制化”的改革方向,对自来水公司、供暖公司等公用事业单位采取出售产权、经营权等形式,对民营资本开放,稳步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进程。
    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按照“政事分开、企事分办、合理分类、按类实施”的原则,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调整布局,优化结构,压缩编制,精简人员,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重点推进新华书店、电影公司等12家单位“事转企”工作。
        九)以政府自身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大力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经常深入基层和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善于总结实践经验,把握工作规律,抓住关键环节,解决突出问题,牢牢掌握工作主动权。大力倡导“四减、四办”作风,即减少文件、减少会议、减少应酬、减少检查,马上办、主动办、上门办、公开透明办。
    强化政务公开制度。完善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对政府重大决策事项及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向社会公开。实行听证议政制度,保障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完善电子政务网络,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效率。全力打造诚信政府,做到有诺必践,取信于民。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全面贯彻和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公务员法》,进一步清理整顿行政审批项目,清理和规范政府文件,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错案追究制、评议考核制和行政赔偿制,采取综合考核、末位淘汰、举报查实或违反禁令处理等形式,强化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加强廉政制度建设。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离任审计、个人重大事项报告等制度,建立廉政档案和政绩档案。从体制、机制创新入手,全面推行建设工程招投标、经营性用地招拍挂等制度,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现象发生。       
    各位代表,“十一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新一年的奋斗目标已经明确。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集全县人民之力,聚社会各界之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万众一心,开拓进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和谐台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