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安摄影史话-史话传说-台安县人民政府

台安摄影史话-史话传说-台安县人民政府
您的位置: 首页 > 走进台安>史话传说
    台安摄影史话
    来源:县政务公开办公室作者:孙天骄点击:

        台安早期的摄影活动,源于照相馆的勃兴。据《台安县志》载1932年(民国21年)台安城内有1户(时称写真业),从业4人,资金0.3万元,1941年增至2户,从业增至8人,资金0.5万元。新中国成立后,县城有“孝风”(摄影师苏孝风)、“艺影”(摄影师李景芳)两家照相馆。1956年,照相业务进行了公私合营。另据老一代摄影工作者回忆,自1932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1949年),台安城内相继有“菜欣”、“美丰”、“孝丰”、“艺影”、“远大”、“亚洲”等字号的照相馆。农村新开河、达牛等集镇也相继开过照相馆。早期的摄影活动,以照相馆拍摄室内人相为主。光源为自然光,摄影场的窗户开得较大,并装上玻璃,人称“玻璃房子”。摄影器材和感光材料全是美国、德国和日本进口。那个时期摄影还是一件神秘的事情,感光材料也很“金贵”,往往一张废相纸也要充分利用。在国难深重的旧中国,人民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照相馆客户很少,摄影从业人员经常过着朝不保夕的日子。
        逝去的时光邃为历史,浏览一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台安县志》,老旧的市街、病态的人群、油头的士绅、荒漠的土地依稀入目,摄影术给台安人民留下了珍贵的历史存照。世道沧桑今昔真是两个世界。
        新中国成立后,照相馆成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窗口,1956年公私合营改为“台安美术摄影社”,后又改为“台安照相馆”,摄影活动除拍摄室内外人相外,还配合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上的各项活动进行盈利性质的摄影,,如:配合土改斗争、庆功大会、劳模会、刑事案件现场等。所使用的相机和感光材料大多是国产的。
        六十年代初县文化馆展览开始使用照片,六十年代中期文化馆配备了专职摄影干部。至此新闻摄影及艺术摄影活动,在传统的以盈利为目的的基础上,向社会文化消费方面,有了明确的分类并不断发展。
        七十年代以来,群众性的业余摄影活动蓬勃兴起,新闻摄影和艺术创作等项摄影活动,在组织上和设备上都有了保障,公安、报社、工会、电影、卫生防疫站、银行、保险公司、科研部门等都相继有了摄影设备和专(兼)职摄影人员。摄影手段由黑白材料,向更加真实自然的彩色摄影转化,而且很多家庭也有了照相机,摄影已成为人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一种需要。
        处于文化活动中心地位的文化馆,自六十年代以来,举办很多纪实性展览:《向雷锋同志学习》、《阶级教育》、《雷锋式的好青年——张宝忱》、《农业学大寨》、《抗洪抢险》、《计划生育》、《潘恩良同志事迹展览》。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在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方面,摄影发挥了形象、真实的积极作用。在艺术摄影方面,近年来涌现了一些勤奋的业余摄影作者,有三百余幅摄影作品参加县级影展,有三十四幅作品参加市级以上影展。同时涌现了一批专业摄影技术骨干。
        今与昔的转换,是昨天、今天和明天,更是以前、现在和将来。在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的今天,岁月的底片印证着人们的足迹,每当回首思源的时候,摄影存照必将为人们留下一点永恒。                   
                      


          (台安县档案局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