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角台街道街道立足群众需求,结合区域特点,以“服务百姓、协调联动、打造品牌”为工作思路,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一系列差异化、精准化、便利化的文明实践工作。2022年9月,在“五有”标准的基础上,八角台街道将文明实践纳入到党工委的“重点创”项目中,在“整合资源、聚合人气、品质把关”上下足功夫,强力打造“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有力推动了文明实践工作的体系架构实现转型升级。
在“整合资源”上下功夫,多维联动升级覆盖体系。为有效提升文明实践工作的动员能力、引导能力、整合能力、服务能力,街道树立全局观念,强化系统思维,创新联动机制,推动机构资源整合一批、村屯点位贯通一批、人力物力下沉一批,覆盖体系全面升级。
机构资源“能整合的都整合”。将实践所与党群服务中心、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综治中心等多部门条块管理的阵地资源进行整合融合,科学设置功能分区与空间布局,打造成一处建筑面积达500余平,拥有“四大板块”的全新文明实践阵地,形成“文明+党群+政务+服务”的实践路径,阵地的功能性、集成性不断升级。
村屯点位“能贯通的都贯通”。以文明实践所为中心,形成“1+15+N”区域辐射,也就是在实践所以及所辖的15个实践站协调联动的基础上,将功能下沉、延伸、触底,结合辖区特色情况,建立了雅化村校外研学基地、北郊社区工艺培训基地、回民村民族艺术基地等15个特色实践基地和实践点,形成“N点辐射、全域覆盖、共享使用”,实现了所、站、基地、点位融合贯通。
人力物力“能下沉的都下沉”。在街道统筹资源配置的基础上,宣传动员引导驻地企业、爱心商家、致富能手积极参与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志愿活动中,并且将筹集的资金、资源,召集的志愿者,全部下沉到辖区内各实践站、点、基地。如:在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中,实践所将由机关干部职工、辖区党员群众、网格员及驻地单位人员组建成的11支志愿服务先锋队下沉到村组,为基层社会治理、助力乡村振兴等工作的开展提供了长效动力。
在“聚合民心”上下功夫,靶向精准升级服务体系。民生所需,服务来答。为及时解决群众诉求,多维度提供服务保障,街道依托服务体系升级,精准对接群众需求,使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有活力、更具魅力、更聚人气。
在群众最关注的切身利益上做好服务。围绕社区居民关心的环境卫生、设施老化、证照办理等问题,以及村民关心的就业从业、技术帮扶、惠民政策等便民事项,提供定制化的“点单”式服务,老百姓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途径“遥控”下单,实践所按照轻重缓急确定排单顺序以及人员安排,急办事项立即“派单”,缓办事项适时“排单”,实现了文明实践的供给侧和需求侧精准对接。
在群众最紧要的现实需求上做好服务。坚持从群众需求出发,将“群众需求”与“月度计划”有机结合,通过“广宣传”增意识、“微宣讲”悟思想、“抓实干”惠民生的方式,把志愿服务送到群众的急难愁盼里,更送到了老百姓的心坎上。年初以来,开展了“雅化花田微宣讲”“智慧助老”“爱心义剪”“亲情连线”等上门服务活动50余场次,真正做到“群众有需求,志愿有行动”。
在群众最喜爱的表现形式上做好服务。组织成立由60人组成的文化文艺志愿服务队,面向基层、积极创作,推出“大喇叭”宣传思想政策、“小快板”讲述好人好事、“红马甲”帮助解决困难、“圆舞台”乐享文化生活、“云课堂”弘扬文明新风等特色服务形式,把党的声音和精神文化送到千家万户,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新期待。
在“品质把关”上下功夫,“三度”融合升级活动体系。为深入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群众之间产生更多的融入感、亲切感、共鸣感,实践所构建共享、共融、共促的活动组织方式,让文明实践活动有广度、有力度、有温度。
抓活动策划,有广度。实践所结合辖区特色,不断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统筹安排、一体策划,针对各个社区、村屯特点,因地制宜打造“薪火相传”“巧手工艺”“微笑夕阳”“护芽成长”“空中课堂”等“一村一品”特色活动品牌15个,开展文明实践活动200余场次,实现全覆盖。
抓活动落实,有力度。坚持效益、效率、效果相统一,紧紧抓住各类文明实践活动与创新理论学习宣传的融合点,精选出50余名志愿服务骨干,开展“送餐式”志愿服务活动达100余场次,真正做到把理论送到百姓“心里”、把文艺送到居民“眼前”、把技术送到农民“指尖”。
抓活动总结,有温度。实践所把每一场次的文明实践活动作为强化总结提高的契机,采用以“现场问询、问卷调查、登记留言”等方式,累计收集有关活动开展的相关意见100余条,然后根据群众反馈,不断优化活动方案、完善活动内容、改进活动方式,让文明实践活动更接地气、更聚人气。
放眼八角台街道各处,一个个文明实践阵地、一次次志愿服务活动、一桩桩惠民实事小事、一张张幸福满意的笑脸……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正在不断地提升。